缺陷数量作为测试工程师的KPI,合理吗?

一些不成熟的公司会沿用缺陷数量作为测试工程师的kpi,说实话,这是不客观的。

缺陷数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能力,如果没有从缺陷质量上着手,那也失去了软件质量的意义。

缺陷数量作为测试工程师的KPI,合理吗?

比如并不只是看简单易见的缺陷,还有测试的覆盖率等。

只是一味重视软件缺陷的数量,可能会出现测试工程师只追求缺陷数量,而不是为缺陷的深度和复杂性做考虑。甚至深度的缺陷容易被遗漏,没有记录下来。当然,数量也是需要追求的,只是核心逻辑是控制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这样才具有全面性。

还有个问题,不同的项目复杂度以及规模都不一样。将缺陷数量作为考核标准的话并不公平。一些项目较为简单,测试用例数量少,发现的缺陷自然就少,而用例比较复杂的核心项目缺陷自然就多。难道因为项目复杂就算绩效高吗?

如果公司一定要对测试定制一个绩效规则的话,除了刚才提到的缺陷深度和覆盖率以外,应该再结合多维度来考察:

硬指标比如缺陷严重程度,测试效率,质量评估等。

软指标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这里也只是部分,笔者也不能保证囊括了所有。

另外,这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

测试工程师为了绩效更好看一些,原本可以不算缺陷的小问题都可以当做缺陷问题提出来。

笔者以前就遇到过:

有同事和另一个系统的同行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另一个系统的同行为了增加缺陷数量,将一样的缺陷名称后面增加一个ios系统,这样单独作为一个缺陷提交到缺陷管理系统中……但当时给测试组的指标就是缺陷数量,无奈。

而且让人诟病的是,这样的评估方式,测试为了提缺陷而提缺陷,开发一看缺陷数量成倍的增加,可能会激起测试与开发的矛盾,不利于团队发展。

下面说说要怎么评估更加合理呢?

1、在刚刚提到的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绩效标准一定要准确,量化,不要有含糊的地方。

2、评估的时效性。绩效评估的时效是周期性,而非一次性,一次性的评估很具有盲目性。定期进行评估,才能使问题充分暴露出来。

3、如有必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和审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只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和准确性。当然,一般出于特殊情形或人才会采用此种措施,防止数据造假。

4、自我评价体系。这是容易忽视的,但是建议采取的方式,鼓励测试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更有动力工作。如果实际工作中的结果如果与自己的自我评价有较大差异,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