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和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工具”

在大熊多年的职场生涯中,经常会遇到或听到以下各种问题:

  • "这个模块该如何进行测试,我没有一点思路"
  • "当听取下属的工作汇报时,听得一头雾水,抓不住重点"
  • "开会讲了很多内容,又细又碎,有些人能够快速地记录下所有的要点,他是怎么做到又快又清楚的"
  • ….

虽然以上问题多种多样,但其实问题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事情本身的逻辑关联没有理清楚,所以无法全面地找到解决思路。

本次分享的主题:结构化思维 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工具,也是QA工程师和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种思维。

基础概念

结构化思维 是一种找出事物内在的规律和逻辑关联,形成框架和思路,借助框架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概念很晦涩,但是实例很生动,其实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面对这种思维模式的锻炼考察:

小学结构化思维

它是一种将问题或事情背后的逻辑进行归类,依次找到可遵循的规律,便于我们去解决问题或理解问题。

用途介绍

一般来说,我们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种是问题型问题,一种是信息型问题。

1、问题型问题:思路多用于有一个明确命题的时候,由一个问题或者命题按照一定逻辑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深入剖析出更多细节,来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它是一个发散的过程。

例如:

  • 如何测试一部电梯?
  • 如何实现一个自动化测试框架?
  • 如何进行简历的筛选?
  • 如何制定绩效考核规范?
  • 性能测试的评估标准是怎样的?
  • 如何制定被测功能的评测指标?
  • …….

2、信息型问题:思路一般用于信息繁杂的场景,将多条信息按一定逻辑汇总整理,梳理出主线,让杂乱无章的现状清晰明朗起来。它是一个收拢的过程。

例如:

  • 如何汇报工作?
  • 如何做会议记录?
  • 如何在沟通时能够快速说请内容?
  • 如何做一个事故的总结?
  • …….

甚至包括小编此时正在码字写这篇文章时,如何将文章写得清晰有条理?

方法论介绍

1、问题型问题

以上述"如何测试一部电梯"为例,这是小编之前常问面试者的一道面试题,一般面试者会直接回答"测试按下上按钮XXX,测试按下关门按钮XXX,blabla….",这样的回答没有条理性也不全面。如果采用以下的思考步骤则效果会更好:

Step1:理解问题。一部好的电梯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功能性、安全性、易用性、稳定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先从大的方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类。

Step2:拆解问题。电梯的功能性进一步拆分,可以拆分为:电梯内的显示功能、电梯外的显示功能、电梯的调度功能、电梯的报警功能….这一拆解的过程可以借鉴很多的思考工具,包括工作流程、二维矩阵表格、鱼骨图法、问题树分析法等。

结构化思维

Step3:得到解决方案。根据上述的拆解,进行更细微粒度的拆解并产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通过等价类、边界值等测试方法,将被测功能逐步细化出不同测试点。显示功能分别要进行负1楼、1楼、2楼、13楼、14楼等不同楼层的测试......

结构化思维

以上思路,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通过归类、拆解,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树形结构然后逐个解决。

2、信息型问题

与问题型问题相反,信息型问题是一个自下向上的过程,这种思考过程是:信息罗列、信息归纳,得到规律,是一个不断收拢的过程。

以小编要写的这篇文章为例,它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Step1:信息罗列。先将结构化思维所学内容逐个罗列,如:一些结构化思维的原则(结论先行、自顶向下),一些结构化思维的使用场景(如何进行工作汇报、如何测试电梯等等),包括本次文章的主题,以及希望达到的效果等。

Step2:信息归纳。将文章归纳为几个大的段落:引言介绍、基础概念、用途介绍和方法论。这一过程可以采用与上述问题型问题类似的工具,如工作流程、象限矩阵、MECE等。

Step3:根据第二步梳理出来的信息进行规律和观点的总结。如:在本文中,通过论点--论据的方式,逐个对结构化思维的用途、方法论进行展开介绍。

BTW,日常工作中的知识笔记索引其实也是一个结构化思维的实践过程。

结束语

“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 ” --查理芒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