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技术管理有哪些风险?

领导现在想把我培养成技术管理者,更多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架构,代码等执行层的内容让团队去完成,而让我更多参与团队内项目的规划设计,人力的管理,任务的跟踪等。
说白了,工作内容将从之前的写代码,做需求为主,转变为让团队为组织更好的服务,带领团队去完成更大的目标。
乍一看,挺好的一个事儿,随着职级的提高,大部分人都是要从事管理工作带团队的。
我不升上去,怎么能够把业务机会让给更有能力,更有潜力的人去展示自己的价值呢?
所以可以理解为,大多数高职级的程序员,也就是高 p,通常都会走向带团队的路线,也就是管理之路。

做技术管理的风险

所以,管理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儿,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风险,今天我主要来谈谈风险有哪些:

1、代码水平的退步

由于管理工作的介入,管理者会逐步失去对代码的手感。写代码就跟游泳一样,我们从来没看到过孙杨因为拿了几个世界冠军后就不用再训练了,只要他比赛,就一定要训练,写代码也同理。
除了自己写代码,还要读代码,读优秀的代码,做到读写结合才能让自己的代码功底越来越好。
但管理者更多的时间不是在执行层面了,而是在宏观层面,脱离代码一段时间以后,必然会失去这一部分的掌控权。

2、履历变得空洞

做一线程序员时,我们能够往简历上堆各种框架,开源技术,编程语言,设计模式等等。
做了管理以后呢?变成了:

我带领团队取得了 xxx 的成绩;
由于 xxx 项目,我将团队效率提高了 xx%;
我及时识别了 xx 风险,更换 xx 方案,带领团队转型成功;

在我看来,这些技能在一家公司能够成功,在另一家公司却不容易复制。因为团队业务,文化,市场,平台,这些东西不一样的话,很难重复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如果去面试,不一定取得好的结果。
当然也是有例外的,比如有公司在组建一支这样的团队,想做类似的一款产品,那么我就有机会顺利切换过去。
但找工作,讲的还是概率,工作技能可以覆盖更多的公司,那对于我来说机会也就越多。

3、进大厂更难

上个月我去字节跳动面试了一把(我去字节跳动面试了),发现他们考察的是很基础,很基本的东西。加上对其他大厂的一定了解,我认为想去大厂工作,技术上的根基是一定不能丢的。
做了管理之后,由于代码不像以前那样可以经常练习了,框架原理也没时间撸了,这些对于想去大厂都是很减分的。
大厂招高 p,底层核心的东西是绝对会被问到的,除非这个领域面试官不懂,他想招一个人过来领路。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是业内的专家,但是常年不写代码,不过还是被招进阿里,领导也是看中他在行业的影响力,想做这个事。
其他业务线的程序员呢?还是得老老实实在代码,架构,技术上精进,才能赢得大厂青睐。

既然识别到了这些风险,又该如何破局呢?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保持写代码的节奏

做了管理以后,并不是就不能写代码了。如果完全没时间写,那我认为要么是自己偷懒,要么是管理得不够好。
优秀的管理者,会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让自己减少对团队过多的关注时间,同时还能让事情按计划稳步推进。
这样就能抽空写写代码,就像锻炼身体一样,保持一个身体状态只需要每天跑个 20 分钟即可。

2、多了解开源框架

做业务的时候,更多时间是服务于需求的,这会让业务一线在一段时间里没有时间了解更多的新技术。
管理者在把控好整体团队目标以后,就可以抽空多去看看现在最新的技术,他们的应用场景,是否可以引入到团队项目中来,并以此作个可行性分析报告。
这能够保持技术 online,也能在技术架构选型讨论的时候提出更多自己的意见去供团队参考。
其实我以前对后端技术了解不多,但团队在规划一个新的自动化平台时,我抽空翻阅了不少热门技术,也作了一些可行性评估,这让我在之后团队架构讨论上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实是有收获的。

3、温习基础知识

一些管理者在接手管理工作以后,需要经常参加会议,沟通技术方案,或者评审需求。虽然代码能力有所下降,嘴皮子的功夫确实是得到了很大进步。
但我认为还是要抓技术的基础,这些东西或许在业务一线的时候就没有太多时间补齐过,而通过温习基础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让自己保持面试竞争力的方式。
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留在当前的公司,一直做着管理工作,并且有很大向上空间,是没问题的,但是考虑到将来跳槽的话,必须得保持自己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敏感,也算是始终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因为将来,谁都不知道会怎么样,只要公司不需要你了,砍掉是绝不手软的。

今天谈的都是做技术管理的风险,并不是说管理没有好处。实际上好处非常多,我自己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其实已经有所体会,待我进一步摸索出管理的一些科学的方式方法,再来同各位分享~

源自公众号 henryWoo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