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意识:如何降低bug逃逸率?

最近面试反复提到的一个词“质量意识”,其实随着软件迭代周期越来越短,交付时间越来越短,那么对于测试工程师的要求其实是在逐步提高的,质量意识被反复的提及。

质量三要素:输入、过程、输出。

今天来谈谈对于“过程”,也就是进入测试周期后,如何提高自身质量意识,降低bug逃逸率。

缺陷逃逸率

经常会听到测试小伙伴抱怨,生产环境出bug了,测试同学不得不背锅,指标不好看了等等。

什么是「缺陷逃逸率」?

“缺陷逃逸率”,Defect Escape Percentage,简称DEP,是指软件产品发布后发现的缺陷数量与该软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发现的所有缺陷数量的比率,通常用来衡量软件开发团队与测试团队对软件质量控制的水平。

缺陷逃逸率的计算公式一般是:

「缺陷逃逸率(DEP)= [R2 / (R1 + R2)] * 100%」

其中:R1指的是产品发布前发现的缺陷数;R2是产品发布之后所发现的缺陷数。

那么测试周期内我们具体能做些什么呢?

测试周期:

  1. 交叉测试:特别是有多套测试环境(test和pre等等),多轮交叉测试,不同测试同学测试思路不同,有利于发现更多的缺陷。
  2. 用户场景测试:具备用户思维,从用户实际使用角度去思考问题,模拟用户行为,设计客户场景测试(复杂场景可以由实施和产品一起提供客户测试场景)。
  3. 异常测试:除正常的产品逻辑外,增加异常测试,随机测试场景。
  4. 性能测试:如产品需求,尝试对可能的高并发场景进行性能验证测试,提高系统健壮性。
  5. 安全性测试:对于一些用户/登录/支付等重要场景,设计安全性测试(需了解常见安全漏洞)。
  6. bug日清机制:大型项目/工期紧张项目,有日报机制,每日统一时间,项目参与人(产品,测试,研发等)进行bug日清机制与测试流程卡点,减少共同成本,提高测试效率。

上线后:

  • 明确线上问题反馈流程:反馈机制,处理机制,做到快速反馈,快速处理,如不能及时处理,做好回滚预案。
  • 做好线上监控与观察,线上问题反馈群,问题跟踪。
  • 加强文档输出,常见业务,关键业务梳理与分享,及时复盘总结,从全局业务考虑问题。
  • 线上核心接口自动化用例定时任务,确保核心接口正常。

总结

通过在测试和产线周期的系列跟踪,提高质量意识,采取合理的测试策略,提高测试覆盖率,才能减少bug逃逸率。

当然对于测试人员的技术能力,专业能力等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之后我会逐步将自己面试总结和答案结合自己的见解分享,希望给能大家在提高质量意识,以及具体方案中提供一点启发。    



留言